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黄河与中国共产党抗战

杨光

2025年08月25日08:25    来源:北京日报222

原标题:黄河与中国共产党抗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诞生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以象征性的手法将中华儿女奋勇抵抗侵略者的情感,写进雄浑、坚定的乐曲中。而中国共产党人则是以身躯血肉担负起“保护黄河、保卫全中国”的责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凭借黄河天堑,在沿黄两岸复杂艰苦的环境中,仅靠有限火力,浴血奋战,力挽狂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河抗战,应当为后人所牢记。

  八路军凭借黄河天堑和山地高原,创建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八路军在陕西召开誓师大会,从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踏上战火纷纭的山西前线。山西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第一站,在华北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打开地图,黄河至内蒙古托克托县,受吕梁山脉的阻隔,急转南下,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鸿沟,将山西与陕西分开。对于山西的地理位置,叶剑英早有论断:“山西的存亡,关系于抗战的前途极大……保障山西不仅可以屏障西北,掩护河南,并且北进平绥,东出平汉,东北出涞源,均能给敌军以极大打击,直接威胁平津。因此山西阵地为我方必须坚持,同时也是敌人亟图攻取的。”八路军进入山西后,配合国民党部队在平型关、忻口、娘子关、太原展开激战,取得了局部胜利。太原失守后,败退的国民党部队退守山西南部,以临汾为中心进行整编。经土门会议商议,八路军肩负起山西东部、东南部的敌后阻击任务,并由朱德担任东路军总指挥。

  占领太原的日军,经休整后开始南下,由北面和东面向晋南进军。毛泽东与朱德反复研究,认为日军进攻动向意在夺取临汾。临汾如失,可压迫中国军队退守黄河南岸和西岸,并可向潼关、西安进攻,也将严重影响延安的安危。东面的日军逼近临汾东侧的安泽县府城镇,而朱德正在附近。1938年2月25日,毛泽东电告朱德:“晋南之敌既进府城,离临汾已甚近,其目的在袭占临汾,如不能给以歼灭的打击,势必将牵动大局。必须使用全力歼灭之”,并通知阎锡山必须全力歼灭敌军,不可动摇整个战局。毛泽东和任弼时也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国民党军队要“为保卫潼关及西安而战”,并告诫黄河以北部队即便在最坏情况下也不应渡河,应坚持在晋西晋南作战或转入外线作战。朱德亲率警卫部队和决死队一部,节节阻击日军进攻,为临汾军民转移赢得了时间。

  至2月28日,临汾城内中国军民安全转移后,日军才得以占领,朱德则已率部队转入外线作战。但日军很快向军渡、碛口等黄河渡口进军,有渡河西犯、进攻边区的企图。位于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留守部队早已做好准备。这支部队坚守于边区黄河西岸,与河东的八路军相互依援,肩负起巩固千里河防的重任。之后,八路军与国民党友军相互合作,数度击退日军西侵计划,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始终未能跨越黄河。

  由于国民党正面部队已无力阻止日军,蒋介石虽然严令华北部队一兵一卒不得过黄河,但已遏制不住国民党部队溃退于黄河西岸和南岸。坚守在黄河北岸,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战略方针。早在1937年11月,刘少奇、杨尚昆就提出:“我们目前一切工作布置,应以争取华北游击战的胜利,红军不致被逼退过黄河为出发点”,“如果红军被逼退过黄河,将使我党与红军在各方面感受极大困难,影响华北人民对游击战争的信心。”阎锡山在临汾失守后,避往黄河西岸。那么,八路军是留守河东,还是退至河西,成为中共中央必须立即明确的战略方向。毛泽东于1938年3月向朱德、彭德怀表示:“在目前阶段,在不被日军根本隔断条件下,我军均应在敌后配合友军坚决作战,有效地消灭与削弱敌人,发动广泛的抗日运动。只要无被隔断危险,决不应过早渡过河来。”朱德和彭德怀明确表示“此时我们决不能离开此地”。八路军坚持山西抗战,稳定了留守山西国民党部队的军心,也稳定了全国上下抗日的决心。之后,朱德、彭德怀东进太行,八路军成为山西敌后抗战的主力军。在黄河之东、之北,八路军凭借黄河天堑和山地高原,创建了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担任起保卫黄河、抵御日军西窜的艰巨责任。

  黄河沙区为中国共产党抗日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天然通道

  东流的黄河在郑州桃花峪进入平缓的下游阶段。由于黄河频繁改道,泥沙沉积,使得黄河中下游流域呈现出复杂的地形特征。

  平津失陷后,日军沿平汉路南犯,于1937年10月推进至漳河北岸,轰炸安阳县城,侵犯至河南境内。国民党部队于1938年2月17日炸毁新乡与郑州间黄河铁桥,退守黄河南岸,而黄河北岸则陆续被日军攻占。

  在日寇的残酷统治下,八路军和当地党组织、游击队逐步发展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一区域号称“天下之中”,是连接太行、山东与华中,沟通南北交通的纽带。

  在这片根据地上,不得不提到“沙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沙区主要位于豫北地区,是在濮阳、内黄、清丰等县之间的长近百里,宽数十里的大片沙地。根据地很快发现沙区可以开辟为一条地下交通线,能够沟通太行与冀鲁豫、冀南、山东、苏北等抗日根据地。沙区内沙丘起伏,沟壑密布,可以阻碍依赖机械化的日军行动;沙区枣槐密集、荆棘丛生,荫蔽遮日,也使日军难以侦察;沙区为冀鲁豫交界地带,日伪指挥不相统一,无法到达,正可为我军利用。

  1941年5月,卫河东岸的内黄县井店一带设立了第一个沙区办事处。1942年夏,北路地下交通线形成。这条交通线在近一年时间内,护送党政军过往人员近千人。延安整风开始后,冀鲁豫、山东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批党政军干部和青年学生,络绎不绝地由这条交通线前往太行,转送延安。同时,大量棉花、药品、煤油、弹药等重要物资,以及货币、书籍报刊、文件等重要物品,通过经商等隐蔽方式,经沙区交通线交换到各抗日根据地。

  由于过往人员日益频繁,北路交通线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日伪破坏,一度造成冀鲁豫至太行交通中断。1943年8月,沙区办事处又开辟了南路地下交通线。根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后,南路交通线护送过往党政军干部和青年学生达4000余人,包括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重要领导人。

  黄河沙区为中国共产党抗日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天然通道,但也遭受到日军的疯狂“清剿”。日军对沙区一带,进行反复“扫荡”,采取梳篱式“清剿”,实行“三光”政策,妄图切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交通线,但始终未能得逞。

  充分挖掘黄泛区的战略价值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指派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南岸的郑州花园口。黄河水喷涌而出,漫过已被日军占领的豫东多县,一度冲毁日军物资,破坏津浦和陇海铁路线。但泛滥的黄河水,也带给黄河南岸的百姓无尽灾难,造成大面积的黄泛区,导致44个县受淹,1250万人口受灾,4400平方公里土地饥荒连年。黄泛区遍布着河流、沼泽、密林、沙地和盐碱地,水系紊乱、风沙肆虐,水患、旱灾、蝗灾接连发生。

  面对如此复杂的水文和地质条件,日军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进攻计划。国民党军将兵力集中于郑州和豫西、豫南,借助黄河与日军隔岸对峙,但也远离黄泛区。

  然而,正是这片满目疮痍的黄泛区,在共产党人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正所谓“敌之所惧,我之所倚”。如果打开地图,我们就会发现黄泛区贯穿于华北和华中之间,可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新的抗战基地。它可以使坚守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在必要时刻向南转移,也可以在敌伪、国民党控制薄弱的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300人的队伍向豫东进军,与当地党组织、游击部队会合后,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10月24日,新四军游击支队跨过新黄河,在敌伪匪、会道门、国民党残部盘衡交错的黄泛区开启了抗战之路。到了1940年7月,这支部队已经发展为19500余人,创建了东到皖东北,西抵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跨涡河直至淮上,辖10个县级政权,活动范围涉及50余县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除了要应对军事斗争外,中国共产党还致力于解决黄泛区的民生问题。1942年至1943年间,河南发生了严重饥荒,日伪军和国民党部队以掠夺性的方式控制粮食,并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地方联防、地方组织,保护当地居民,形成互助小组,和农民建立了长远联系。

  苏北地区,水系发达,是黄泛区中相对富裕的区域,适合新四军休养生息与积聚力量。为了迅速解决苏北问题,经中共中央决定,从山西经冀鲁豫边的八路军115师黄克诚部,南下来到新兴集与彭雪枫部会合。黄克诚部又与从山东南进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一起,东进至盐阜地区,在白驹镇与新四军陈毅部会师,开辟了拥有4.2万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由此成立的新四军三师,部队由2万人发展为7万余人,日后成为解放战争的主力部队之一。

  中国共产党以坚毅不拔之精神,在条件恶劣的黄河下游区域建立根据地,充分挖掘黄泛区的战略价值,发展壮大了一支伟大的抗日力量。

  毛泽东曾经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从黄土高原到中原腹地,从淮北平原到黄海之滨,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武装布局于黄河两岸,犹如一条坚固的铁链,捆住日军的锋线,将侵略者拖入泥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力量承担起中流砥柱责任,凝聚着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朽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