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黃埔區,有一條河暢水清的綠色長廊
本報記者 姜曉丹
2025年10月21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圖①:南崗河靜靜流淌。 |
●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恢復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系
●完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強化河長制、湖長制
——節選自“十四五”規劃綱要
工作日的下午,沈凱行走在南崗河畔,開始日常的巡河。“最近晚上有污水排進河裡,不知哪來的。”河邊散步的居民看到他,打個招呼便上前來反映問題。
“還記得具體時間和地點嗎?”沈凱認真記錄,向大家承諾將協調環保部門開展夜間排查。
南崗河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中東部,全長24千米,流域總人口約43萬,是嶺南都市穿城河流典型代表。從曾經的臭水溝,到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黃埔區長嶺街道黨工委書記沈凱作為街道總河長,是這條河流大變身的參與者和見証者。任職幾年來,他始終堅持每周兩次以上的專項巡查,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對照台賬重點檢查排污口、易淤積點等,隨時觀察河面漂浮物、臨河綠化狀態。
經過全流域精心打造,南崗河成為繁華的綠色長廊,實現了人水和諧、水城融合發展,2024年入選水利部“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南崗河的重生,映照出我國3000多條幸福河湖的建設成效,更是“十四五”以來我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生動體現。
治污攻堅
“硬骨頭”再難也得啃下
早幾年的黃埔區,城市化腳步快了,南崗河卻“病”了。水質降至劣Ⅴ類,河道淤塞嚴重,到了雨季散發出刺鼻味道……治污,刻不容緩。長嶺街道位於南崗河上游,是治理的重點。作為街道總河長,沈凱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不輕。
涉水違建,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有老百姓擅自在河涌沿岸搭設違建,用於居住或堆放雜物,不僅侵佔河道岸線,更污染河涌水體。沈凱牽頭協調多個區職能部門,一方面全面梳理轄區內的疑難涉水違建,另一方面積極與業主進行耐心溝通、研究解決方案。經過持續努力,長嶺街道共拆除涉水違建105宗,面積超1.5萬平方米,為水生態環境恢復打下良好基礎。
雨污分流,也是需要下繡花功夫的精細活。南崗河流域被精准劃分為410個排水單元,其中長嶺街道佔了69個。沈凱領著同事們到負責的片區,逐戶走訪,耐心宣講雨污分流政策,推動居民配合遷房及管道整改。
這其中,農村自建房搬遷涉及的復雜矛盾,考驗著做群眾工作的智慧。沈凱回憶,最棘手的一次,一戶人家的簽字確認,就需要協調同住的三代人、外嫁女、叔伯兄弟等一共幾十人。“治水先治心,隻有爭取群眾理解,治水工程才能順利推進。”這是沈凱的切身體會。
黃埔區水務局副局長李志剛介紹,依托河湖長制的全面推行,南崗河累計整治污染源1300余宗,蘿崗水質淨化廠、東區水質淨化廠完成擴建,污水日處理規模達30萬噸,實現排水用戶全接管、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處理全達標。現在的南崗河,水質提升至Ⅲ類標准,部分水體達到Ⅱ類水平。
興綠賦能
人與自然實現和諧共生
水環境持續改善,不僅重塑河流生態活力,也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家園奠定了基礎。
隨著河水變清,沈凱發現,南崗河部分淺灘有白鷺不時前來覓食。為了讓美麗的鳥兒在此常駐,沈凱在位於南崗河源頭的木強水庫發起了水鳥招引工程,設置浮島生境、營造鷺類繁殖地、補充鳥類食源,吸引大量鳥類前來繁衍棲息,水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同時,黃埔區水務局積極實踐“降水位、少清淤、不調水”的生態修復理念。通過調控水位,在露出的淤泥灘涂種植耐水植物,構建濕地過濾帶﹔減少機械清淤頻率,促進底棲生物自然恢復﹔依托自然坡降實現水體流動,提高水體自淨能力。現在,南崗河干流90%以上岸線採用緩坡入水生態形式,河灘與緩沖帶植被覆蓋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在上游的水聲水庫、木強水庫及南崗河沿岸,已累計記錄到野生鳥類85種,其中包括白鷴、褐翅鴉鵑、黑翅鳶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南崗河沿岸的城市空間也悄然煥新。在長嶺街道段,利用高架橋下空間改造而成的南崗河悅動公園,正成為居民休閑打卡的熱門去處。
街坊老鐘清晰記得,這裡曾是一處雜草叢生、垃圾堆積、污水橫流的衛生死角。通過結合城市更新和微改造,這片角落成為充滿歡聲笑語的樂園,也吸引不少人來露營、野餐,展現南崗河獨特的人文韻味,被評為廣州“最美口袋公園”之一。
生態改善,水邊宜居也宜業。近年來,入駐南崗河邊的高端企業和科研院所越來越多,推動水岸經濟聯動發展。2024年,南崗河流域四上企業達到1600多家,比2019年增加150%。流域內聚集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49家,南崗河流域的廣州科學城獲評全國百強科技城。
科技共治
綠水長流串起幸福生活
“過去治水靠腿跑、憑經驗,現在有了數字參謀,決策更精准了。”常年和南崗河打交道,沈凱感受到科技加持的力量,“就拿手機上的實時洪澇預警APP來說,河道水位可能上漲時,系統就會預警,為管理部門提前調度留出時間。”
“智慧治水背后,是數字孿生系統的有力支撐。”李志剛介紹,這個系統實時監測水質、水位、流量,通過三維建模預判風險,還能預測降雨強度、道路積水等情況。根據預測,水務部門第一時間布防搶排隊伍、提前騰空水庫預調庫容,保障城市正常運轉。
除了數字孿生系統,無人機的輔助也讓河流治理如虎添翼,例如,開展岸線“四亂”核查,人工巡查需要一個月,借助遙感加無人機則隻需要一天。“數據多跑路,人水更和諧。”沈凱感慨。
科技賦能提升效率,全民共治形成長效。一支由退休教師、留學生、企業高管等組成的南崗河志願隊成立起來,每周六上午都會開展“淨灘行動”。隊伍從最初的20人發展到如今的200多人。目前,在志願服務平台注冊的南崗河護河志願者已超過14萬人,越來越多民間力量自發護河、為保護水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同時,40多名沿河企業相關負責人受邀擔任企業河長,負責排水單元達標創建、水污染治理等工作。廣汽本田公司職員黃為作為企業河長,經常帶動同事參與河道垃圾清理等公益活動,共同守護優美河湖生態。
“環境紅利不僅能實實在在地轉化為區域的發展優勢,也吸引了更多人來這裡扎根。”黃為說,自己2018年從外地來到廣州,如今已經在美麗的南崗河邊買房安家,時常和家人一起享受親水樂趣,感受綠水長流帶來的幸福生活。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1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