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回望“十四五”,想起總書記這句話

2025年10月20日09:13    來源: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踔厲奮發,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闊征程上,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出新的歷史偉業。

  站在又一個五年的時間交匯點,回望“十四五”,本報記者深入基層採訪干部群眾,重溫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記錄各地區各部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發生的新變化。

  ——編  者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

“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

本報記者 李心萍 鄭智文

  深中通道是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圖為深中通道。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2025年2月 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

  

  一句話,指明了方向。

  “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壯大和新質生產力培育”,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深刻指出。

  吉林省吉林市,是一座因工業而興的城市。“一五”時期,新中國156個重點項目,7個半落在吉林市。

  這裡,曾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爐電石。然而,與其他老工業基地一樣,吉林市也因產業結構偏重、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一度面臨發展難題。

  “總書記的這句話,為吉林市發展規劃指明方向。”吉林市委書記胡斌表示,“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強化集群培育、精准服務企業、突出創新驅動,吉林市高質量發展穩步向前。”

  鍛長板,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

  中石油吉林石化啟動轉型升級項目,總投資339億元,在166公頃土地上展開“煉油向化工、化工向材料、材料向中高端”的深度轉型。現場辦公助企紓困解難,組建工作專班挂圖作戰,吉林市全力以赴確保項目如期投產。

  今年8月,吉林石化轉型升級項目核心裝置120萬噸/年乙烯裝置一次開車成功,吉林石化乙烯產能躋身全國先進行列。

  促轉型,讓老樹發新芽。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老工業基地,吉林市傳統產業比重大,老企業數量多。幫助老企業煥發新生,對吉林市發展十分關鍵。”胡斌說。

  吉林建龍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是市裡的冶金產業重點企業。近幾年,鋼鐵行業正經歷從“增量發展”向“減量發展、存量優化”的轉變階段。面對挑戰,建龍鋼鐵如何應對?

  組織專家上門會診、提供智改數轉資金支持,幫助尋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突圍之路。

  步入建龍鋼鐵生產車間,機器人、無人車等智能裝備配合有序,集控大廳實時監測各項數據,企業熱軋效率提升17.1%。

  育新機,開辟新興產業。

  鞏固好存量,吉林市還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在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培育新的增長點。

  吉林市著力捋清兩張清單:可轉化科技成果清單與企業需求清單。召開對接會、線上線下同步接洽,今年以來,吉林市實現科技成果本地轉化206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22.9%。

  9月底,第一屆城市低空交通運輸國際會議在吉林市舉行。其間,吉林化纖集團的展台備受關注,多家企業前來洽談碳纖維合作事宜。“我們已通過多家低空經濟企業碳纖維材料端供應准入,產品市場進一步拓寬。”吉林化纖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宏說。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十四五”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至40.5萬億元。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多年全球第一,制造強國建設步履鏗鏘。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本報記者 屈信明 劉新吾 張雲河

  海南自由貿易港是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圖為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2023年4月 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

  “十四五”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多次就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實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沿線地區開發開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建設過程中,改革故事不斷發生,直指發展堵點難點。

  “現在通關更方便了。”重慶江津區小南埡站,一批新能源汽車“乘”鐵路專列出發,前往廣西欽州港,再“坐船”到埃及。貨運代理公司負責人任燕海說,以前,運送一批新能源汽車需要緊急調運大量運載車輛,集齊后再接受查驗,成本高、難度大。

  改革要奔著問題去。西永海關監控二科科長姚陽介紹,去年,“分送集報、一票多車”監管模式改革落地,一輛運載車輛可多次運送汽車進出綜保區,緩解企業調車難題。

  “公司的海外業務越來越紅火,我們也更加體會到‘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這句話的高瞻遠矚。”任燕海說。

  “這批車下了火車很快就能上船。”廣西中遠海運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印才偉說。欽州港碼頭與鐵路貨場曾被圍網分隔,隨著鐵海聯運一體化改革推進,隔離圍網拆除,集卡運輸路線、查驗流程優化,每輛集卡運輸一趟的成本能節約150元左右。

  北部灣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凱善說,除了打通物理分隔,虛擬藩籬也加快破除。當地海關、鐵路、港口成立鐵海聯運一體化聯合調度中心,及時交換鐵路堆場堆存數據和班列發車數據,提升服務效率。

  西部陸海新通道開通以來,北部灣港(本港)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22%,通道物流網絡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類要素合理流動、高效聚集,西部陸海新通道日益成為暢通雙循環的重要紐帶。

  物流接力“加速跑”,背后是改革的決心和行動。一題接著一題解,改革成效不斷轉化為發展實效。

  “乘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闊步前行,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今日中國,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多動力和活力,也將繼續為全球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本報記者 康 岩 馬睿姍

  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圖為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本報記者 陳 斌攝

  2022年1月 春節前夕赴山西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

  

  清晨5點,山西平遙古城尚未完全蘇醒,南大街平遙東湖老醋坊的釀醋師傅們布滿繭子的手捻起醋醅,動作嫻熟,操作靈動,釀制手工醋。這綿延的醋香,已化為古城鮮活的文化名片,吸引四方來客品味其深厚底蘊。游客一大早便來這裡排隊“吃醋”,成為古城裡的一道別樣風景。

  2022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遙古城考察,強調要“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總書記走進平遙牛肉店、推光漆器店、東湖老醋坊,了解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開展特色經營情況,並購買了平遙牛肉、餃子醋等年貨,還參與了陳醋發酵打耙。

  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山西老陳醋釀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郭俊陸表示:“我們一定守護好前人的寶貴財富,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釀醋在山西有著數千年歷史,東湖老醋是其中的“老字號”之一,“我們傳承的熏蒸工藝已有數百年歷史,現在我們挖掘老陳醋文化,擴大了經營。”郭俊陸說。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是我國著名的漆器工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愛好者李瑞通過創意表達讓這項技藝發揚光大。他創建的非遺研學社,主推平遙推光漆器主題研學課程,深受各地小朋友喜歡。“非遺+研學”的創新模式,讓古老的技藝在孩子們的親身體驗中得以傳承,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在三晉大地,“非遺+旅游”已成為文旅融合的亮點。目前,全省4A級以上旅游景區已經階段性或常態化引入多種非遺項目,老陳醋、太谷餅、木版年畫等非遺項目依托各景區綻放光彩。

  傳統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正處在一個守正與創新交匯的歷史節點。它既要守護蘊含千年智慧的文化根脈,又需與時俱進不斷煥發新生。

  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文旅發展的一條主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雙向賦能為文旅產業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點亮群眾的精神生活:游陝北看秧歌、到貴州聽侗族大歌、去四川自貢賞燈會……在山河萬裡的旅途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傳承。

  當沉澱的文化基因被時代激活,以“加法”組合迸發出“乘法”效應,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定能歷久彌新。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本報記者 何宇澈 趙景鋒

  “十四五”時期,“三北”工程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圖為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北緣鎖邊林帶。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攝

  2023年6月 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

  

  窟野河,黃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在陝西榆林匯入黃河。漫步在窟野河邊,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赤麻鴨或追逐覓食,或悠然休憩,與晴空碧水相映成趣。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2023年6月,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們找到了流域治理的方向。”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農牧和水利局局長張勇說。

  這條242公裡長的河流,流經沙漠和黃土丘陵溝壑區,流域生態環境脆弱,一度是含沙量最大的黃河支流。系統治理,讓窟野河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早些年,主要是解決防洪問題。”張勇介紹,修堤防、建水庫、布設淤地壩……一系列水利工程存蓄吸納雨水、攔截入黃泥沙,奔涌的河水漸趨平穩。“洪水確實少了,但水質很渾濁,岸邊也是光禿禿的。”當地居民呼和說。

  不種樹,沙就無法固定﹔刮風下雨,岸上的沙子都往河裡跑。過去是“就水治水”,忽略了對沙化土地的治理。“十四五”時期,鄂爾多斯圍繞美麗河湖建設,讓窟野河治理從“單打獨斗”轉向“系統推進”,並綜合開展沙化土地治理、退耕還林等工作。

  “流域治理涉及水利、林草、農業、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存在交叉領域,隻有堅持系統觀念,才能把窟野河治理好。”張勇介紹,窟野河含沙量大的根源是岸上植被稀疏、土地沙化嚴重,“就像做飯,隻有面發好了,蒸出的饅頭才香。”

  沿著窟野河繼續前行,一個綠意蔥蘢的公園映入眼帘。“這一片曾是沙化土地,在系統觀念指導下,我們把這裡劃分成許多小流域,由水利部門牽頭,多部門共同制定流域治理規劃,把河道治理、沙地荒山綠化、農業生產等融為一體。”張勇說。

  栽種適宜的宿根植物和水生植物,對裸露的坡面、沙地進行綠化補植……經過治理,窟野河年平均輸沙量大大減少。“生態好了,許多之前看不到的候鳥、魚類都出現了。”呼和說。

  窟野河的新面貌,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一個縮影。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治沙、治水、治山……神州大地,一場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為理念的系統治理實踐,不斷繪就我國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

  堅持系統觀念,做好頂層設計,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思路一脈相承。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必將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把保障居民安居樂業作為頭等大事”

本報記者 宋靜思 梁 楠

  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居民居住品質、保障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舉措。圖為安徽蕪湖繁昌區,工人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
  肖本祥攝(人民視覺)

  2024年2月 春節前夕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辦好。”

  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一下列車,就來到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

  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保障居民安居樂業作為頭等大事,逐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兜牢民生底線,讓人民群眾不斷有新的獲得感。”

  “良好的居住環境、安穩的工作,是咱老百姓心中的期盼。”第六埠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郝慶水對此感觸尤深。

  近兩年,第六埠村持續推進“美麗田園、美麗村庄、美麗庭院”建設,村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

  “過去一入冬,就有村民反映屋裡暖氣溫度低。去年我們聯合供暖部門改造了供熱管網,村民們住得暖暖和和。”郝慶水說。

  市民游客走進來,特色產品銷出去。去年7月,村裡建成全市首家“創富工坊”,借助電商將本地農特產品等推向各地。工坊建成一年多,銷售額超80萬元。

  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在上海考察時,總書記專門到出租房社區看望新市民,詢問租金貴不貴﹔在遼寧綏中縣祝家溝村,總書記細致了解重建房屋補助是否到位、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

  “十四五”時期,全國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人民群眾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惠及1.1億居民,城市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

  一組組詳實的數據,見証了千家萬戶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也映照出黨和政府“讓大家笑容更多、心裡更暖”的決心與努力。

  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詢問:“村裡人在外面務工的還多嗎?”得知全村5000多人大部分都在家門口就業了,總書記高興地說:“這個現象很令人欣慰。”

  “十四五”時期,我國制定加力崗位挖潛擴容、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實施方案﹔加大金融助企穩崗擴崗力度,將小微企業最高授信額度提高至5000萬元﹔擴大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范圍……一系列政策讓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為持續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實支撐。

  回望“十四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被一項項扎實的民生政策托舉,被億萬個奮斗故事書寫,匯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溫暖底色。  

  (本報記者靳博參與採寫)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本報記者 劉博通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圖為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穿著多民族服飾的村民在進行展演。
  新華社記者 徐宏岩攝

  2025年9月 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金秋時節,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的一場百家宴正式開席。各族群眾相互問候,展示自己的拿手菜,席間滿是美食的香氣和歡聲笑語。舞台上,樂器隊、舞蹈隊、京劇班輪番上場,精彩的節目贏得陣陣掌聲。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到新疆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9月24日,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總書記強調:“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總書記的諄諄話語勉勵我們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固原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耀文介紹,社區成立了石榴籽宣講、愛心助醫療等多支志願者服務隊,努力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緊密,齊心協力建設共同的美好家園。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天山南北,大家比鄰而居、和諧發展,密切的往來互動中,數不清的團結故事正在書寫。

  走進新疆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教室寬敞明亮、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教學樓內書聲琅琅,操場上醒獅舞動,音樂社團裡各民族特色樂器與清澈歌聲一起回蕩……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校長帕提姑麗·亞森介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持續加強,許多孩子還化身“小老師”,帶動家裡長輩一起學。

  新疆非遺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博場館建成開放。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快構筑,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共建美好家園離不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鞏固發展也離不開中華兒女同心同德、添磚加瓦。

  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新疆烏恰縣的布茹瑪汗·毛勒朵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邊境線上為國護邊,用雙手刻下10萬多塊“中國石”。

  “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們,我們有責任守護她,守護祖國邊境的安寧。”布茹瑪汗·毛勒朵現在是一名熱心的解說員,她向參觀者講述護邊的故事,介紹家鄉的巨大變化。在她的影響下,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護邊員的隊伍,用實際行動守護共同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0日 06—07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