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統籌“所需”與“所教”

一堂思政課見証學生新成長(“十四五”的文化印記)

本報記者 喬 棟 曹繼煒

2025年10月20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數據來源:教育部
  本報記者黃超整理
  制圖:蔡華偉

  雪山如故、草色褪青,牦牛遷到河谷“冬窩”,帳篷裡煙火陣陣。

  國慶、中秋假期,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高三學生尼東拉毛回了趟家——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江日堂鄉。節后,在學校的“新時代、新家鄉”思政課上,她展示了自己拍攝的這幅照片。

  家鄉的變化一天一個樣。和兩年前相比,尼東拉毛的眼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我這次回去,看到家鄉的牦牛冬天有了集中飼棚和飼草,再也不怕凍著、餓著。以前比誰家牦牛多,現在比誰家牦牛壯。”

  去年6月18日,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尼東拉毛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一幅畫作:牧民坐在藏毯上,酥油茶和曲拉擺在桌上,電視機裡播放著節目。氈房外,無人機追逐著牛羊。

  圖畫中的場景,已經走進現實。尼東拉毛的叔叔相求學會了使用無人機放牧。無人機追到山腰,牛群就扎堆趕回窩。

  分享完這些,尼東拉毛的話題從“新家鄉”轉到“新時代”:“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的偉大。是黨的關懷、東西部協作以及對口支援的好政策,讓我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上海、西寧、果洛,一校牽起三地緣。2019年,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正式建成,藏族學生佔比超97%。6年來,上百名上海教師先后在此任教,將先進教育理念播撒到從三江源和阿尼瑪卿山來的孩子們身上。

  援青教師肖飛雪在作課堂總結時說:“生態更美、生活更幸福,同學們感知的,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今天,同學們分享了家鄉新變化,讓我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課,是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常設思政課的品牌。教師們結合青海省情和學生特點,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新時代、新家鄉”思政課即其中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看來,針對性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著力點,要做到因需施教、因生制宜。要把牧區孩子們“所需”與思政課“所教”精准結合。要把握“注意力”,豐富思政課形式和體驗,從固定課堂解放出來。

  因需施教。孕育“兩彈一星”精神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近期迎來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孩子們。221廠一分廠、原子城紀念館、金銀灘草原,牧區孩子對這種環境有著天然共鳴。同學們在聆聽《“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情景黨課時,忍不住熱淚盈眶。

  因生制宜。30名愛好音樂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生近期登上了以“滬青同心  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音樂思政課舞台。“音樂思政課的本質是一張用旋律書寫的實踐答卷。我們組織設計了‘文化交融’‘民族同心’‘青春擔當’3個篇章,孩子們在曲目旋律中增強了文化認同、激發了愛國情感。”援青教師胡駿說。

  明年將參加高考,尼東拉毛很有信心。她的願望是回牧區當一名語文老師,“把新時代的新變化、把精彩的世界講給更多孩子聽。”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0日 04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