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15:29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以前組織黨員學習,光聯系就要打十幾個電話。好不容易籌備好課程,大家還未必愛聽。”9月11日,廣安市廣安區水務局黨務工作者姚歡談起過往,滿是感觸,“我們身邊其實不缺紅色資源,可就是不知道怎麼用、能學啥。”
黨員,究竟該去哪兒學、學什麼、怎樣學,才更有效?
今年,廣安市著力用好用活本土紅色資源,推進“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建設,通過系統整合繪制出一張功能聚合、覆蓋全域,融“課堂+黨群服務中心+遠程教育站點+現場教學點”於一體的紅色矩陣地圖。
曾經的學習困惑,有了實實在在的解決之法。
破“去哪學”的茫然——
變“四處尋找”為“地圖導航”
7月,廣安區水務局的黨員們沿著“重走小平求學路”研學線路,體驗了一堂別具特色的主題黨日活動:在廣安中學鄧小平復原教室感受鄧小平同志少年求學的氛圍,聽紅色講解員上一堂微黨課《戒懶》﹔再走進牌坊村,了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建設和美鄉村的生動實踐……
黨員們有了全新體驗,組織者姚歡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就像有了‘導航’,該去哪、學什麼、怎麼聯系,一目了然。”姚歡所說的“導航”,正是“小平故裡紅”微信公眾號裡的紅色矩陣電子地圖,查詢點位、預約參觀,一鍵就能完成,還能根據時間,靈活選擇活動地點。
這種便利,源於廣安市精心建設的“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體系。姚歡再也不用為“去哪學”“怎麼約”發愁了。過去,在基層黨員教育中,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不是不想學,是真坐不住!”“想走出去學,也不知道去哪兒、聯系誰。”
“學習意願強烈,但學習途徑不暢”,這種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錯位,成為基層黨員教育的一大痛點,“有一個好用、實用的‘地圖向導’”,成了普遍訴求。
“其實,廣安並不缺資源。”廣安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主任賀剛直言,廣安是革命老區,有著厚重的歷史印記和紅色資源,但與黨員教育工作的結合運用還不夠。
回應基層所盼,打破“一張講台、一份講義”的模式,讓厚重的紅色歷史“裝”進黨員心裡,黨員教育真正“活”了。
2023年,廣安率先在廣安區試點建設黨員教育紅色矩陣,將分散的紅色點位串珠成鏈。今年,這項舉措進一步在全市鋪開——通過整合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城市驛站等資源,升級為“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體系,匯聚起更多元的教育資源,搭建起更加廣闊的教育平台。
“每一處點位都不再是靜止的圖標,點擊即可查看詳細介紹、預約研學活動,徹底改變‘為找學習資源無從下手’的舊模式。”賀剛告訴記者,這張地圖精准標注了全市115個黨員教育教學點位、154個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02個城市暖心驛站。今年以來,全市各級黨組織依托紅色矩陣,已開展各類研學活動1.2萬余場、教育黨員7.8萬人次。
從“零星散落”到“串珠成鏈”,從“物理空間”到“數字雲圖”,廣安正用一張圖,重新定義黨員教育的打開方式,推動黨員教育有形有效、入腦入心。
破“學什麼”的單調——
變“沒有選擇”為“科學搭配”
用一張“紅色地圖”打通“去哪學”的“最后一公裡”,只是邁出的第一步。真正讓黨員教育活起來,還需要強大而豐富的內容體系作為支撐。廣安揮出的“第二板斧”,精准落在了內容供給上——讓“學什麼”不再是“沒得選”的將就,而是貼合需求的“對味”學習。
“學完真的超出預期。”前不久剛結束培訓的岳池縣酉溪鎮平安社區黨委書記龍梅忍不住感嘆,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超出預期:“我們既沿著‘紅色岳池之緬懷革命先烈線路’鍛造黨性,也進行了‘種植+加工+電商營銷’的實戰實訓,學習了直播帶貨、產品包裝等實用技能,都是我們最需要的。”
這樣“對胃口”的學習體驗,背后是廣安對本土資源的深度挖掘和精心整合。
“一直以來,不少地方的黨員教育常常面臨內容單調、選擇有限的困境,破解的關鍵在於精准對接黨員需求,深度挖掘教育資源。”賀剛告訴記者。在“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建設中,廣安特別注重建立優質黨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構建開放式、立體式黨課教育體系。
“對味”,才能“入味”,這一理念逐漸成了黨員教育的核心導向,推動學習“菜單”不斷豐富升級:
前鋒區緊扣黨性教育、鄉村振興、基層治理需求,打造“產城融合·紅韻鋒城”“黨建+集體經濟”“紅色善治”等3條紅色研學路線﹔廣安區依托“萬堂示范課下基層”活動,組織有農技專長的黨員教育師資為農村黨員群眾送去實用知識……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區縣的特色課程、研學線路被整合進“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地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打開地圖就可查詢能學什麼,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幅提升。
今年9月,《廣安市“小平故裡紅”黨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出台,一項系統性的“七個一百”工程啟動:選聘百名優秀黨課師資、挖掘百名黨課開發人才、建立百名先進典型事跡庫、開發百部優秀教學課程、打造百堂精品特色黨課、整理百部優秀黨員教育電視片、確定百個黨課教育陣地,將有效解決教育資源分散、供給不足的問題。
在廣安,案例越攢越多,課程越開越實,師資也越來越強,黨員教育逐漸從“統一配餐”變為“自主點菜”,從“單向灌輸”變為“多元搭配”。
當內容更 “活”、選擇更 “多”、匹配更 “准”,過去黨員教育單調乏味的刻板印象被徹底打破。
破“怎麼學”的枯燥——
變“你講我聽”為“沉浸體驗”
“早就想了解石盤起義的歷史了。”自從“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地圖上線,武勝縣石盤鎮石鼓路社區的黨員舒均反復看了許多遍,“以前都是線上自學,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今年6月,武勝縣依托紅色地圖中武勝·紅色文化園、石盤起義紀念館等資源,在石盤鎮推出了一堂“沉浸式情景微黨課”,舒均和200余名黨員群眾走進現場。“實景搭建、歷史重現的方式,太有感染力了!”舒均忍不住感慨。
為何這樣的黨課,大家不僅愛聽,還能聽進心裡?在賀剛看來,沉浸式體驗打破了“一人講、眾人聽”的傳統模式,讓黨課不局限於會議室、屏幕之內,“觸景”更“生情”,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
事實上,像這樣“看得見、摸得著、聽得進”的情景微黨課,今年以來已在廣安全市廣泛推開。
7月14日,華蓥市祿市鎮涼水井村的華蓥山起義女戰士展陳館裡,一堂沒有講台、沒有講稿的情景課程吸引著黨員的目光。“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對女戰士們不畏強敵、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華蓥市委宣傳部黨支部書記林海明說,這樣的主題黨日活動,真正做到了入腦入心。
在鄰水,“行走的微黨課”讓黨員教育更是“飛入尋常”,在田間地頭、舊址院落、社區車間生動“上演”。
8月13日上午,30余名黨員走進鄰水縣城南鎮花石村吳茱萸產業基地,開展“實景參觀+戶外授課”微黨課,鄰水縣級黨員教育師資、高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段湘輝在農家小院裡,講述了一堂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的微黨課。
邊走邊看,邊看邊學,黨員教育方式的創新,讓黨員們從“被動參與”到“多向互動”,不僅打破了傳統學習的沉悶,更激發出黨員奮進實干的蓬勃動能。黨員羅彤說:“段書記分享的經驗令我受益匪淺,更堅定了我在鄉村振興中努力奮進的信心和決心。”
地圖導航精准指引,內容供給豐富對味,情景體驗沉浸入心,用“活起來、動起來”的紅色資源,助推黨員教育走深走實,廣安以全鏈條創新持續推進“小平故裡紅”黨群服務紅色矩陣建設,推動黨員教育向“主動式”“共鳴式”轉變。
現在,那張小小的“紅色地圖”,已不是一張簡單的導航指南,它更承載著歷史的脈絡、傳遞著創新的溫度,鋪展開的是一幅全域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的黨員教育新畫卷。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范吳瑕)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