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新農人” 新“豐景”

2025年10月20日15:22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前段時間連續高溫,影響了紅薯長勢。最近氣溫回落了,正是加強紅薯田間管理、促進生長的好時機。”8月17日上午,在遂寧紅薯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地帶——遂寧市安居區白馬鎮寶泉溝村,巧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巧帶領“飛手”,剛剛結束施肥作業。“給1200畝紅薯施肥,我們用3架植保無人機,4天就完成了。以往依靠人工,要20多天。”彭巧說。

彭巧,一個在農村耕耘的“90后”。他從2012年買下第一台拖拉機干農業,如今負責了一家區域性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麾下”已有200多台農機,年服務能力達到20萬畝次。彭巧以農業機械化賦能鄉村振興,詮釋了“新農人”的智慧與擔當。

去年以來,省委組織部高端人才中心深入推進人才入鄉“新農人”試點,堅持“一縣一策”“一縣一方案”,為鄉村人才提供更充足的“陽光雨露”,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生態圈”,努力讓“新農人”入鄉從一腔熱血走向一展宏圖。一年多來,通過“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全省已引入、培育近5萬名“新農人”。他們帶著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汩汩活水。

他們因何入鄉——

除了鄉村情懷,還有政策利好

“85后”王波是富順縣獅市鎮花園村“紅豆小苑”主理人。去年,她守著工人,從一磚一瓦開始,將原本一座破敗的危房,變成了如今充滿詩意的農家樂庭院。小苑裡綠意盎然,古朴又不失精致,集餐飲、研學、團建功能於一體。

從曾經的都市白領,到如今的鄉村“新農人”,王波為何尤愛鄉村?“首先沖著環境來,能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王波說。但初到鄉村,也著實給她“上了一課”。

王波在選址考察時,和兩位朋友第一次推開院門,灰塵簌簌從房梁落下。70歲的房東李大爺拄著拐杖說:“就你們幾個年輕人搞裝修?”當時,面對質疑,王波與朋友心裡都直打鼓,覺得毫無把握。

究竟該怎麼干?當地政府的支持給她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村集體以閑置宅基地入股20%,並實行租金減免和基建投入。加之王波三人成功引進社會資本,村民以閑置農房入股或參與經營,形成了“社會資本+集體經濟+村民”的三方共贏模式。去年10月開業的“紅豆小苑”,當年接待了游客2000余人次,營收超20萬元。

“我們統籌用好各級各類返鄉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做好銀政企對接,加強金融扶持,強化經費、人員、陣地、技術保障,打通‘新農人’下鄉留鄉興鄉的安心通道。”富順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入鄉,各試點縣也紛紛拋出政策“橄欖枝”。通過定期集中發布各類機會清單、人才需求清單,強化金融、項目、平台服務、人才評價等政策支持,展現對入鄉人才既求賢若渴,又誠意滿滿。

最近,什邡市農業農村局的高級農藝師肖尤澤正忙著籌備一場會議,會上將為今年新認定的什邡市“新農人”頒發資格証書。

“我們制定出台了《新農人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將‘新農人’細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大資格類型和‘初、中、高’三個資格等級。”肖尤澤解釋,這樣劃分,不僅能強化“新農人”職業認同,還便於配套出台系列支持創新創業、生產經營、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例如,“新農人”要創業經營和用工,卻擔心風險太大難以承擔,怎麼辦?“我們推出了‘新農人’創業險、雇主險等專屬保險產品。經認定為中、高級的‘新農人’,‘新農人’雇主責任險保費可分別享受50%、70%的補貼。”肖尤澤說。

青年人才、專技人才、銀齡人才……全省齊力打造引才“強磁場”,各類“新農人”競相奔赴廣袤鄉村,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一池春水”。

他們如何逐夢——

既有平台支撐,又有培訓賦能

在村民眼裡,彭巧是位“多面手”:既能下地種田,也能上台講課,還能做好管理。但彭巧直言,自己一度也有本領恐慌:“農機越來越精准智能,能不能跟得上?如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種糧更有效益?”

在全省,“新農人”群體渴望提升專業能力、本領素養的需求不是個例。如何主動作為、持續賦能,讓人才入鄉后擁有更適合發揮自身價值的良好環境?省委人才辦指導各試點地區多措並舉,為全鏈條培育“新農人”補發展短板。

遂寧市安居區在調研中發現,構建農業人才培訓體系,分層分類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農業人才技能是關鍵。於是,從去年開始,遂寧市安居區全力構建“引進—培育—服務”全鏈條,實施“專業人才下鄉”“在外人才返鄉”“本土人才興鄉”三大行動,開展電商人才進階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集體經濟負責人提能培訓等,著力提升各類人才技能素質。

彭巧就是人才培育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以來,他先后多次到北京、湖北、成都等省市,參加了國情省情研修班、華南農業科技大學種植業班、四川省農科院現代化農機裝備培訓班、“新農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等。“我既了解了國家農業發展趨勢,拓展了眼界,也提升了職業技能。”彭巧說。

“圍繞目標,遂寧市加快建立實訓基地、健全培育體系等,凝聚更多興農力量。”遂寧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預計到2027年,全市扶持培育“新農人”重點項目100個。

在德陽市旌陽區,電商直播培訓正為“新農人”精准賦能。8月5日,在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一場鄉村短視頻直播培訓吸引了電商創業者、返鄉青年、農產品經營者等50余名“新農人”參加。

“我們的報名通知剛發出不久,就報滿了。”高槐村黨總支書記黃燦說,培訓第二天,現場組織了小組直播PK賽,參訓學員們分組實戰帶貨,直播間內外氛圍熱烈。“大家積極性這麼高。”在黃燦看來,電商直播已成助農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一場系統、規范的短視頻直播培訓,能既“解渴”又“解惑”。

除了開展行業性培訓,深化校地合作、開展專家幫帶也是為“新農人”賦能的重要途徑。

在富順縣,“最強大腦”博士進村,正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聚焦縣域稻粱、柑橘、畜牧等特色產業,富順縣聯合四川農業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等高校實施“一村一名博士”計劃,請來116名博士專家作為“新農人”的幫帶導師,進村聯系結對,開展多方面專業化服務和智力支持,解決了“新農人”許多急難愁盼。

建立孵化園區、成立服務中心,使有想法有能力有技術的“新農人”大顯身手。

在威遠縣,一根網線已串聯起農村電商的“蝶變”之路。為加強電商“新農人”培育,威遠縣建成3700平方米縣級電商服務中心,打造“1+14+180”縣、鎮、村三級物流網絡,系統催化全縣“新農人”集體“觸網”,形成規模化發展態勢。近年來,已培訓人員3600余人次,培育本土網絡達人30余名,孵化農產品電商主體20余個。

分類培育、多元賦能,全省“新農人”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

他們如何扎根——

既有發展沃土,也有生活溫度

人才入鄉,引才育才是基礎,留才用才是關鍵。為此,各地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人才在鄉村既能實現事業價值,又能收獲情感歸屬﹔既願意留下來,也能在鄉村扎深根。

“鄉親們種蒜幾十年,不能光靠老天爺賞飯吃,得讓土地喘口氣。”深耕大蒜產業7年的“什邡女婿”蘭小勇,是什邡市用科技喚醒“地力”的典型代表。他率先探索“秸稈還田+生物菌肥”綠色種植模式,使更多農戶的蒜薹畝產從400斤躍升至1000斤、化肥用量銳減60%。

這兩年,蘭小勇除了不斷探索大蒜產業的良種良技,還把目光放到了走好聯農帶農之路上。這背后源自他的另一個身份——洛水鎮家靈村黨委副書記。

村黨組織“領頭雁”是鄉村治理的“主心骨”,以“頭雁”帶“雁陣”,能吸引更多入鄉人才。各地選出了一批政治素質硬、帶富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新農人”村黨組織書記,支持他們帶著村民一起發展產業、改善環境,讓鄉村治理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蘭小勇成為家靈村黨委副書記后,他敏銳捕捉到村裡“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這一痛點,他與職業經理人合作,通過標准化分揀和品牌化運營,把洛水蒜薹以每斤7.5元的穩定價格遠銷全國,帶動全鎮100余名職業經理人參與產業鏈分工。去年,全鎮的蒜薹外銷量超3萬斤,今年預計超50萬斤。“以前賣蒜薹要看販子臉色,現在蘭書記帶著大伙兒抱團闖市場,價格硬氣了,腰包也鼓了!”看到這個數字,不少村民感慨。

村民的信任,也讓蘭小勇更加鼓足干勁。眼下,蘭小勇正號召年輕農戶參與電商培訓,探索“直播帶貨+產地直供”新業態。“我家娃剛大學畢業,我正在說服她回來做電商,把咱們村的好東西推廣到全國。”蘭小勇說。

既用事業留人,也用感情待遇留人。

從事電商直播的“85后”“新農人”黃佳,回到什邡市2年多來,帶領15人的直播團隊,通過“小屏幕”,讓什邡的紅白豆腐乳、牛肉月餅、黃背木耳等農特產品逐漸賣“出圈”。為了不斷提升產品吸引力和競爭力,她還與當地的月餅、豆制品、板鴨等廠商對接,從新品研發、包裝設計、線上推廣等方面,達成了穩定、持續的合作。

為了讓黃佳這樣有情懷、有想法的優秀“新農人”願意扎根鄉村、安心創業,什邡市為他們發放人才綠卡,享受子女入學、就業、就醫等一攬子政策。同時,給予初、中、高級“新農人”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養老保險補貼。“前不久,憑借人才綠卡,我到什邡市進行了一次免費體檢,感到很暖心。”黃佳說。

不止什邡市,富順縣、威遠縣、射洪市等試點縣都紛紛將政策紅利向“新農人”傾斜,不斷完善“新農人”生活配套和工作支持,通過發放人才綠卡、兌現各類獎補資金、提供人才公寓等舉措,為“新農人”干事創業減少后顧之憂。

今年5月1日起,四川出台的《支持創業帶動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施行。政策明確鼓勵重點群體返鄉入鄉創業,對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給予小微企業同等待遇,疊加農機購置補貼、養老托育機構建設補助等專項支持,進一步為“新農人”釋放政策紅利。

從引育留用的全鏈賦能,到機制體制的全面保障,四川為“新農人”搭建的成長平台越來越寬﹔而“新農人”將青春與田野“碰撞”,用科技與農業交融,為蜀鄉大地“打扮梳妝”,書寫富裕興旺。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黎夢竹)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