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推進非遺專業合作社建設——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25年10月1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圖①:藤編手藝人在進行線上直播。 |
50后、60后、70后重操舊業,80后設計研發,90后被“圈粉”加入,00后搞線上直播……
非遺傳承,要在傳人。在陝西省多地,非遺專業合作社凝聚起老、中、青各年齡段的傳承和創新力量。男女老少,干勁十足,發揮所長,收獲滿滿,鋪展開一幅幅文化興、產業旺、鄉村美的生動圖景……
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
群眾積極性大大提高,非遺品牌越叫越響
一根藤條,千回百轉,一雙巧手,上下翻飛。
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漢中藤編非遺工坊,10多名手藝人正埋頭工作,一根根不起眼的藤條,搖身一變成為精致的藤椅、藤扇等藤編產品。
68歲的村民鄭富學就在其中。從事漢中藤編50余年,他嘗遍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原來我們村裡各家各戶都搞藤編,紅火的時候,產品賣到全國。不過那時候基本是自己找材料、做產品、跑銷路。山裡採藤、家裡編藤,都要一雙勤快手。還不能少了一雙‘鐵腿’,東南西北跑,才能賣得出去。”
手藝人的辛苦加上現代家具產業的沖擊,一段時間,包括鄭富學在內的不少村民不得不撂下手藝。
《漢中地區志》記載:“竹、藤、棕、草資源豐富,手工編織歷史悠久。”南鄭區黃官鎮西接秦嶺、南臨巴山,野生青藤資源豐富,藤編歷史悠久,被譽為陝西的“藤編之鄉”。2021年,藤編(漢中藤編)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老輩子傳下來的手藝就這麼荒廢了,內心也有不甘,但要養家糊口,個人能力微小,想不到別的辦法。”讓鄭富學看到轉機的是2007年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不出家門不出村,大家一起干事業,挺好。”
“眼看著青藤漫山遍野,可藤編手藝人卻慢慢流失,太可惜了。我們要想辦法把大家聚起來,共謀發展。”漢中藤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帶頭建起合作社,“現在社員有460多名,都是附近幾個村的農戶。他們從合作社領取原材料,通過在家編織、來非遺工坊務工等方式靈活生產,不僅傳承了藤編技藝,口袋也越來越鼓!”
“非遺從小作坊式的單打獨斗,走向了‘領頭羊’帶領下的合作共贏。”漢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賀凱說,“如今大家發揮自己所長,技藝精的搞培訓、把品控,有設計頭腦的研發新品,村民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從原材料質量把控,到編制技藝規范、產品品牌打造、人才培養、新品開發等多環節,藤編專業合作社都有嚴格標准。”
要將一根根藤條變為精美的藤具,需要蒸煮、剝皮、編織、打磨、上漆等20多項繁復工藝。編制手法也極為講究,不僅要讓藤具結實耐用,還要美觀雅致。
“像這種最簡單的藤椅,就有平編、纏扣、魚鱗編等20多種編法。每一步都不能馬虎。”陳良順撫摸著一把藤椅說,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原料採購、統一加工工藝、統一質量標准、統一品牌形象、統一銷售價格,“大家往標准上看齊,我們藤編的品牌越叫越響”。
同樣得益於非遺專業合作社的建立,陝西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武功刺繡也被更多人知曉,帶動農村婦女5000多人加入,五大類200多個品種的產品銷售收入逐年提升。
武功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武功縣馨繡民間手工布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計清說:“我們首先按照產品類型規范刺繡工序流程,逐一對設計繡稿、選擇底布、印制圖樣、上架繃布、配色選線、繡制加工、整形熨燙、修整裝裱、質檢包裝等工藝流程制定操作標准,確保每件產品的質量。重點將刺繡針法歸納整理為9個系列,包括齊針、滾針等49種針法,對繡娘們逐一培訓傳授。”
眾人拾柴火焰高,久負盛名的漢中藤編、雅俗共賞的武功刺繡,在千百農民手藝人的托舉下,名聲在外。
從傳承困境到產業蓬勃
“家門口”增收致富,非遺傳承后繼有人
細數起每日的收入,鄭富學坦言獲得感滿滿,比原來最風光的時候還要高好幾倍,“一天最多干8個小時,月收入至少3000元,有干頭!”
不隻50后在非遺專業合作社裡找到了人生方向,更多90后也加入進來。
1995年出生的杜靜,家住寧強縣,她在2021年之前並沒有聽說過家鄉的羌繡。
寧強古稱“寧羌”,古氐羌族聚集地之一,是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陝西區域的核心地帶。千百年來,當地婦女多有農閑時節扎花繡朵的習俗。
寧強羌族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小琴,出生於寧強的偏遠山村,7歲就跟著母親學刺繡。她高中畢業后在外從事服裝行業,生活過得不錯。2008年,她在返鄉途中發現,年事已高的繡娘沒有傳人,許多懂刺繡的山區婦女窮困度日,不少傳統針法瀕臨失傳,社會上已經很少人知道羌繡……
“要搶救、傳承、發展!”王小琴走村串寨拜訪上百名羌繡藝人,學習針法技巧、圖案特征、色彩運用、文化內涵,“心裡有底、手裡有技了之后,就要帶動村民們一起發展”。
在縣城周邊的農村和移民安置點,王小琴設立非遺工坊,繡娘們來“上班”,計件得工資﹔在邊遠鎮村,建立羌繡專業合作社,村民居家靈活生產,合作社定期上門收購。如果村民沒有任何基礎,還能參加技能培訓。
杜靜此前在江蘇的一家電子廠打工,2021年“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了羌繡培訓班。“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用自己的雙手能繡出一件件‘藝術品’,與制作電子元件的感受大不一樣。”如今,杜靜忙於帶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在家干活,閑暇時就來工坊全職工作,“每個月收入2000元左右,不少身邊的姐妹也想過來。”
截至目前,近2000人加入羌繡專業合作社,就地就近就業,依靠雙手每年增收3000元到2萬元不等。“繡出了兒女升學、成家立業,過上了更好的生活。”85后羌繡繡娘張芳麗說,“今年以來,已有100多名90后參加了羌繡培訓,非遺傳承后繼有人。”
非遺傳承的群眾基礎持續拓寬,產業蓬勃帶來紅火生活。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陝西先后設立265家非遺工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持續提升。
2024年,陝西省林業局印發的《關於發展壯大藤編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提出,“支持龍頭企業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持續吸納具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婦女、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就近就業”“做強基地、做優產品、做精文化”。
“目前,黃官鎮有3500余名群眾活躍在藤編產業鏈上。738名搬遷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2萬余元。3家藤編龍頭企業年綜合產值超1.68億元,產品飛出大山,遠銷海外。”賀凱說。
好消息接踵而至。
鄭富學被評上了漢中藤編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芳麗也成長為寧強羌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肩頭的責任更重了,發展的信心和底氣也更足了。”
從“過時的”到“時尚的”
連接互聯網、融合新思路,編織美好生活
“這把藤椅不用一片木板,全用藤條,坐著有彈性、散熱好、更舒服……”在“良順藤編”直播間,00后張冬梅向網友們推介著一件件精美的漢中藤編產品。觀眾紛紛下單,銷售額持續上漲。
幾個小時后,這些產品就會被統一打包運往各地。“我們不再需要走街串戶,漢中藤編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鐘愛產品。”陳良順的兒子、95后陳凌凱說。
2016年,上大學的陳凌凱深感父親賣貨之艱辛,嘗試著幫家裡在網上銷售藤編產品,“有一單賣出了50多把藤椅,相當於父親一個月左右的銷量。”
大學畢業后,陳凌凱希望幫助合作社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返鄉組建了一支90后電商團隊,張冬梅等20多位家鄉的年輕人先后加入。“圍繞非遺生產、設計、銷售的全鏈條都年輕化了,大家很有活力。”陳凌凱介紹,去年電商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佔總銷售額的70%左右。
當古老非遺連接互聯網、融合新思路,許多可喜的事都在發生。
陳凌凱團隊從網友反饋的所需所想中尋找新思路、新想法,漢中藤編各種“非遺+”的跨界產品層出不窮,不僅拿下10余項國家專利,更不乏與國外知名品牌打造的聯名款﹔
1989年出生的武功土織布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文婷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高校的專家積極互動,結合流行元素,與老師傅一起進行產品創新,與現代生活融合得更加緊密﹔
漢中藤編、武功刺繡、寧強羌繡紛紛開發針對大、中、小學生的研學體驗課程,每年都有萬余名學生前來,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之美、工之巧。
“因為與現代生活存在一些距離,不少非遺曾被認為是‘過時的’,現在,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許多非遺成為‘流行的’‘時尚的’‘高級的’代名詞,煥發出奪目光彩。”王小琴說。
“哐當、哐當……”在武功土織布非遺工坊內,消費者可以一邊看手藝人織布,一邊聆聽土織布的文化傳承故事,一邊選擇購買產品。
1986年出生的手藝人趙杰現場演示著土織布技藝,她說:“現在,十裡八鄉都加入了合作社,養著娃、顧著家,用金梭銀梭編織美好生活。孩子們看見大人上了織布機,就知道又能買好吃的了。”
“有的娃也學著大人的樣子,踮著腳,有模有樣地織布。好不好另說,對於非遺傳承來講,我們看到新種子在發芽了。”趙杰微笑著、自豪著……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9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