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廣大農村地區的形與神、表與裡都發生很大變化

鄉風建設 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權威發布)

本報記者 李卓爾

2025年10月17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文明鄉風建設以及舉辦中國文明鄉風大會有關情況。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明鄉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凱紅表示,近年來,各地各方面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移風易俗,廣大農民群眾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廣大農村地區的形與神、表與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

  中國文明鄉風大會將於10月29日至30日在陝西省延安市舉辦,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培育文明鄉風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迫切需要。”胡凱紅介紹,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以“文明,讓鄉村更美好”為主題,將開展移風易俗優秀文藝節目集中展演,並集中展示“村字號”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成果。

  近年來,“村BA”“村晚”“村舞”等活動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這些活動以其獨特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在潤物無聲中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江文勝說。

  江文勝表示,“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成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陣地,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帶動群眾走上舞台、看台,培育向上向善、誠實守信的好風氣。同時,活動動員農民廣泛參與,自導自演、自主管理、自我提升,在活動過程中增強村庄的凝聚力,展現新時代農民積極向上、團結奮發的精神風貌。

  鄉風建設成效如何,關鍵要看群眾是否積極參與、廣泛參與。胡凱紅表示,下一步要在三方面進一步努力:一是要開展暖心服務,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陣地作用,把文明鄉風建設要求落實到為群眾服務的方方面面﹔二是發揮榜樣作用,讓榜樣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激勵人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三是凝聚工作合力,尤其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好企業的作用,把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調動起來。

  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移風易俗關系千千萬萬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民心工程,更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緊迫任務。2019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7年就農村移風易俗工作作出部署。

  江文勝介紹,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農業農村部健全部門間協同配合機制,聚焦整治高額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農村賭博等突出問題出台專項文件,為各地在實踐層面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等8個部門在全國范圍部署開展農村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各省份也都結合實際發布了實施方案,形成了縣級負主責,鄉鎮、村抓落實,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同時,廣泛開展“農村移風易俗主題宣傳月”、全國移風易俗曲藝展演等活動,集中呈現農村移風易俗的新做法、新風貌,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

  移風易俗讓鄉村的紅白事更加文明、節儉,群眾心理和經濟負擔也大幅減輕。

  “下一步,我們將指導各地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江文勝介紹,一是細化倡導性標准,讓農民群眾操辦紅白事有據可依﹔二是做好惠民便民服務,依托禮堂、食堂等鄉村既有的綜合性服務設施,為群眾操辦紅白事提供惠民服務﹔三是規范婚喪喜慶市場管理,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明確婚喪用品和服務指導價目表﹔四是充分發揮群眾組織作用,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方面作用,引導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加強農村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建設是更深層次、更持久的建設,賡續農耕文明、保護好農村優秀的鄉土文化,是當前需要下大力氣抓的工作。”胡凱紅說,“我們要保護好農村地區的文物古跡、鄉土建筑、名鎮名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

  各地深入挖掘農村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倫理規范、傳統禮俗等,弘揚耕讀傳家、禮讓睦家、勤儉持家、誠信立家等價值追求,培育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尚。

  “農村文化遺產蘊含著博大的農耕智慧、淳朴的家風民風、獨特的生態景觀等,呈現出地域多樣、植根鄉土、歷史傳承、民族融合等多重特性,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培育文明鄉風具有多重價值。”江文勝介紹,農業農村部把農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重要位置,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

  一是開展農耕文化資源摸底調查和農業古籍古農書搶救性保護、收集整理,組織學理化、體系化研究闡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前已經分7批認定了188項,其中有25項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二是大規模組織鄉土文化能人培訓,遴選推介優秀鄉村工匠,加強農耕技藝傳承、傳統手工藝、民俗節慶的傳承。推廣基於傳統禮俗形成的時代新風,弘揚傳統美德和優秀家風家訓。

  三是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推介“農遺良品”“農耕好物”,將農業景觀、民俗風情等轉化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文藝賦美鄉村”工作,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吸收傳統工藝、特色技法設計開發創意產品,培育鄉村文化藝術村。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04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