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棟
2025年10月17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現象】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蔬菜基地的智能溫室內,紅潤飽滿的串番茄被採收裝箱﹔湟源縣申中鄉千畝鮮食蠶豆田裡,新鮮的蠶豆被打包好發往全國各地﹔2024年青海冷水魚出口額超3億元,同比增長近12倍……青海,這個曾因海拔高、氣溫低而被視作農業薄弱區的地方,如今靠冷資源打造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熱產業”。
【點評】
冷涼蔬菜一般指適宜在氣候冷涼地區夏季生長的蔬菜,具有喜冷涼、耐低溫等特點,常見的品類包括甘藍、西藍花等。我國冷涼蔬菜優勢產區主要分布在北部緯度或海拔較高區域。在這些區域,充分利用年均溫度較低、無霜期較短、晝夜溫差顯著等氣候特色,發展農業、旅游業、能源產業等的經濟模式,被稱為冷涼經濟。
就拿青海來說,年均氣溫僅3.4攝氏度,其冷涼蔬菜產業集中在西寧、海東2000米到2800米的“黃金海拔”地帶。值得思考的是,冷涼氣候早已形成,為何相關產業這些年才初具規模、日漸壯大?
因地制宜“找長板”是前提。高原氣溫較低、降水稀少,水熱不足是作物生長的不利條件。但另一方面,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糖分與養分積累。氣候冷涼,作物生長周期變長,病虫害發生頻率也會降低,生產過程中農藥使用量更少,蔬菜品質顯著提升。不只是農業,較低的氣溫使青海一些地方的數據中心一年有超300天不用開空調降溫,為當地發展綠算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見,原本的“短板”“劣勢”在一些新場景、新情境下,能夠轉化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有利條件。
轉變思路“揚優勢”是關鍵。自然資源不會自動轉化為市場資源,需要發揮人的能動性。其中,科技創新是根基。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圍繞特色冷涼蔬菜開展育種技術研究,培育更適應高原冷涼條件且具備高產抗病性狀的蔬菜新品種,為產業落地生根、拔節生長夯實底氣。產業升級是抓手。西寧湟中區因地制宜打造“湟中冷涼蔬菜”品牌,構建冷涼蔬菜產業體系,超2萬農戶從中受益。可以說,發展冷涼蔬菜、冷涼經濟是對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生動展現了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
一個區域發展特色經濟的實踐,其啟示並不局限於一時一地。正因生態保護好了,潔淨、污染少的環境才能長出受消費者認可的綠色有機蔬菜﹔正因空氣能見度高,一些地方才能規劃“暗夜保護區”,聚集一群追星星的人,發展生態旅游、星空攝影等。把生態保護的基礎打得越牢,相關產業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就越大,生動展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力量。在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的青藏高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體現戰略眼光、全局思維。
從寧夏固原冷涼蔬菜遠銷新加坡,到河北崇禮彩椒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再到浙江桐鄉濮院鎮“無中生有”發展羊毛衫產業,將劣勢轉化成優勢,鍛“資源短板”為“發展長板”,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山川披綠、林海生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就藏在實干這個最質朴的方法論裡。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